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

機械鐘入門資料

機械鐘入門資料

  1. 一般機械鐘應該要擺放在水平和穩定的地方。
  2. 當鐘擺搖動時,會發出平穩的嘀答聲響;如果嘀答聲響不平均,表示座鐘並不是在水平狀況。
  3. 不要把鐘懸掛在風扇或空調直接吹向的地方,因為強風會吹動鐘擺,影響擺律。
  4. 觀察鐘擺擺動情況,鐘擺應該在它的中心的兩邊走弧線一段相等的距離移動。
  5. 當聽到嘀答聲響不平均時,可直接升高左或右方以便得到平衡,嘀答聲便會回復平均。
  6. 要調校確定時間時,把分針(長針)順時鐘方向移動到準確時間。
  7. 切勿用手移動時針,因為分針移動時會帶動時針。
  8. 如果鐘運行得慢,向上移動鐘擺底部的調整螺絲(向右轉動)。
  9. 如果鐘運行得快,向下移動鐘擺底部的調整螺絲(向左轉動)。
  10. 轉動調整螺絲一週,可使時鐘每天快或慢約兩分鐘,所以記得要細心調校才能達到最準確的時間。
  11. 一個經正確調校的機械鐘,可達到每季誤差少於3分鐘。

古老鐘的簡短歷史

古老鐘的簡短歷史

開始
人類經常認知歷史,並且從不間斷努力去測量和記錄歷史。6000多年的人類文化有準確的時間記載卻是開展得很遲。


遠古時人類,農民對時間特別重視,一年四季下種收割的時間猶為重要,事關直接影響收穫的多寡。在那時,他們不會理會一天之中有多少個小時,而一刻鐘又可不以做幾多件工作,短暫的時間毫不重要。一天就是一天,一小時做不了什麼,不用計較。

當早期的文明發展,人類的生活變得更複雜時,基於對發佈命令和加強統治,人類的需要發展一個更準確測量時間的措施。早埃及人劃分每天為兩部分,使用方尖石碑的陰影可測量出正午時,以前及以後的等份時間。其他早期的設備也包括沙漏鐘,燃燒有刻度的蠟燭和水運鐘等設備。


早期的機械鐘
在中世紀,教庭僧侶都是透過搞響機械塔鐘召喚信徒前往寺院禱告。塔鐘久而久之成為了城市的代表建設。一個城鎮要突顯他的文化建築成就,很多時都會構建一座有特色的塔鐘,成為世界觀瞻焦點。原子鐘的發展,將時鐘準確至10億份一秒,反映出現代社會對生活、時間及歷史每一刻的重視,細微至很少都要準確。


最早期的機械鐘是沒有鐘擺的,在13世紀中業發明,相信是由中歐的僧侶製造,並安放在教堂內。時鐘並沒有鐘面及指針,只有用搞擊鈴聲報時。那些機械設備都是被安置在教堂鐘樓裡,為了方便使用教堂設置教堂鈴。大約在100年以後,才發展到有鐘面及時針。這些早期的鐘非常龐大,是由當時的鐵匠鍛造的,由沉重的鐵框架和齒輪組合做成。

大約在1580年,天文學家伽利略在教堂內觀察到一盞連著長鏈的燈搖擺,他研究它的擺動;並且發現每次擺動都是相等的,有一個運動的自然率。及後,又發現運動的比率(快慢)是倚賴鏈子或者擺的長度。1640年,他把擺動原理合併放在鐘的設計上,到他死時這個設計並未發表,很多年以後才被人發現。在1656年基督教徒Huygens在自己設計的機械鐘添加一個擺,發現它能保持極好的時間。調節鐘擺運動的速度,就是將那個鐘擺升高,加快運動比率;降低時,放慢速度。

Huygens 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時鐘的準確度,由當初每天快慢30分鐘的準確程度, 推高到每季度變化在3分鐘以內!這時期基於時鐘的準確度已今非昔比,第三支時針(分針)在鐘面確立。到1670年,錨式擒縱系統出現,時鐘的準確度已提升至減小達每周幾秒。

在15世紀初期,小型座鐘開始出現。它們都是由當時軍械工人或者鎖匠製造的。 到1630年,第一座由重錘驅動的燈籠鐘製成,大受當時富有的人家歡迎。到1656年,時當鐘擺被加進時鐘內,使鐘變得更準確。早期的時鐘都是擺放在離開地面很高的地方;因為它們都裝上長鐘擺,另外還有長長的生鐵重錘。事實給人們批評它,像是將一堆機器放在牆上,非常難看。直到老爺落地座鐘的出現,將所有的機械部件隱藏在木箱內,座鐘又成為家居擺設的精品。

雖然荷蘭人Hyugens 首先發明用鐘擺設計放在時鐘裡,為時鐘設計帶來大躍進; 但是英國時鐘製造業,自1660年到19世紀中期都在歐洲處于主導地位。直到美國製成廉價的黃銅機芯,替代了英國時鐘製造業主導地位。